YANG

杨邦胜:以东方美学赋能城市更新 用中国设计奏响国际乐章

2025
03/17

中国设计全球化破壁者

亚太区著名酒店设计师

中国十大年度设计人物、全球十大杰出华人设计师

三次斩获酒店设计界奥斯卡美国GOLD KEY

2023  FRAME AWARDS评审

2024  世界建筑节WAF中国区评审

2025  英国SBID国际设计大赛评审

杨邦胜先生,一个从川东小镇走出的设计大师,上世纪90年代放弃乡村教师编制、投身艺术梦想,在中国室内设计行业蓬勃发展的30年里,站在时代的前沿,见证并投身中国城市更新与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用匠心与情怀,将中国设计推向世界舞台;用智慧与创新,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以独特的设计语言书写东方美学重新定义奢华酒店,为酒店投资者、文旅发展机构及从业者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推动酒店设计行业与商业文明的发展。

——杨邦胜先生个人简介

 

回溯我刚入行时,有幸参与了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火车站、机场、银行总部等标志性建筑的设计过程。这段经历让我亲身见证了中国室内设计从起步到崛起的全过程,也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以中国文化为源点,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设计语言。”

坚定我设计生涯的方向始于中国第一批五星级酒店,后来历经了国际五星级酒店,直至现在的全球顶奢酒店。在我梦想启程的地方,在创新之都深圳,2010年我主导设计了一家“不跟风”的酒店——深圳回酒店,这是我设计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我发自内心坚定想表达东方美学的一次尝试。

当时,全中国的酒店设计几乎都在追逐地中海风情、欧陆风情的国际设计风格,但我一直在思考:中国文化有如此深厚的底蕴,为什么我们不能做一家真正体现东方美学的酒店?

在深圳回酒店的这次创作之旅,我打通了空间,创造了室内庭院,引入了书吧和茶室,这些是我对东方美学生活方式的致敬,也是我在“新”与“旧”的重叠时间维度里找到的奇点;在细节处理上,松树、鸟笼、水池、算盘、灯笼,这些极具东方的元素,让人走进来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充满活力与快节奏。但在我看来,快节奏的背后,也需要一种能让人们慢下来的力量。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慢脚步,品味一场心灵的成长之旅,感受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欣慰的是,这个项目在开业时便以现象级的热度成为全城焦点,入住率长期居高,成为全国各地酒管公司和酒店投资者竞相研究的范本案例。

(深圳回酒店)

14年后的今天,回看这座酒店,我依然感到自豪。在当时普遍追求标准化、炫耀式的西式风格时,算是国内第一家主题精品酒店。它不仅是我对东方美学的一次深度探索,更是我对中国文化自信的一次大胆表达。在全球化浪潮中,唯有根植于本土文化,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作品。这座酒店,正是我对这一理念的实践。

这些年,我对设计的探索从未停止。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到米兰理工大学硕士班,再到台湾人文美学班,我追随柯布西耶、巴拉干、卒姆托、阿尔瓦等大师的足迹,走遍全球30多个国家,汲取设计灵感,融汇东西方文化精髓,激发了后来我通过“在地文化”改写城市体验的步履。我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了一些既具有东方韵味又充满异域风情的空间,通过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打造出了像牛首山希尔顿、阳澄湖悦榕庄、成都瑯珀·凯悦臻选这样的一些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业消费于一体的休闲文旅度假地标。

(阳澄湖悦榕庄酒店)

我始终坚信,东方文化可以自成一种国际化的设计语言。我也坚信,空间有神性,设计有语境,只有通过设计,才能让文化跨越时空,抵达每一个个体的内心。希望通过我的设计,将中国文化之美传播到全球舞台,让世界看到东方的独特魅力。

非常感谢行业对我的认可,抛开这些荣誉和奖项,真正让我内心充满光和热的,始终是每一次的项目创作,我从未忘记做为一名中国设计师用设计改变世界的初心。我常对我的团队说:“项目现场是一次再设计。”无论大家是站在全球领奖台上接受掌声,还是深入施工地与项目细节较真,始终要保持对设计的敬畏与热爱之心。对我而言,设计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文化的传递,是连接古今、跨越中外的桥梁。我希望通过每一个项目,让世界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设计成为沟通人心的语言,传递温度与力量。

城市更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设计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我将继续以东方美学为内核,探索更多创新的设计手法,为城市更新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我也将从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视角,探讨中国室内设计的变迁与发展,分享如何在全球设计体系中找到独属东方的设计语言。

作为中国城市更新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实践者,我始终坚信,只有将文化传承与商业创新相结合,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希望通过我的分享,为酒店投资者提供独特的商业价值,也为文旅发展机构和践行者带来新的启示与灵感,通过设计赋予酒店更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地标与记忆点。

 


上一篇:传统的滋养和设计的变革成就设计创新

下一篇:杨邦胜:天府农博酒店——以设计重构农耕文明的诗意与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