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面向未来的设计人才培养话题探讨

2020
05/22

各位好,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与在座的各位,就“面向未来的设计人才培养”,分享几点我的看法。

亚太著名酒店设计师杨邦胜先生谈面向未来设计人才培养

中国室内装饰行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人才是设计企业乃至行业发展的根基,也是设计创新的根本。今天在设计委的年会上,我们能共同探讨这一话题,对整个行业而言十分有意义。我想要谈“面向未来的设计人才培养”,就先要探讨未来市场对设计师有哪些新的要求?未来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

第一,我认为对创意、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AR、5G等科学技术的出现,这两年行业内热议的话题就是设计会不会被科技取代?回忆90年代,我们都还有记忆,拿马克笔绘制施工图,需要一笔一画极其专注,耗时近一个月,一张能卖1000块钱,后来电脑的普及,CAD软件的运用,将之完全取代,提高了工作效率,给了我们完成大量项目的可能。未来科技会成为辅助设计实现的加速器,提高效率优化设计环节,为我们争取更多时间聚焦创意。我想不拥抱科技,固步自封,无原创力的设计师及企业终将被淘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设计的核心,创意不可被取代。创新能力越强,核心竞争力越高。

第二,市场逐渐成熟,行业门槛提高,设计师专业化要求增高。都说设计改变生活,设计师不仅要熟练自身专业的相关软件与知识,还要对人体工程学、艺术、历史、材料、美学、哲学等都要有一定的研究与积淀,才能做出好设计。但现实是在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行业准入门槛低,出现一些乱象,比如原本做工程、做销售,做采购……只要能说“设计”,都被统称为设计师;还有很多年轻设计师秉持着出名要趁早的理念,大玩造型,一味标新立异,博眼球,重营销,根本来不及思考和沉淀。但我想这种现象将越来越少,随着设计市场的逐渐成熟,规范化,业主的审美和要求不断提升,设计师的专业度才是市场评判的根本。

第三,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与水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只会越来越大,我想不仅仅是要走出去引进来,未来还要求我们的设计师具备中西方文化思辨的思维,真正的立足全球,呈现东方之美。其实现在,我已经看到有一批80、90的设计师,他们在西方求学回国,拥有西方的教育背景,但又被东方文化浸染,他们的设计就很有先锋性及引领性,这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第四,要具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它最重要的理念就是用户思维,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其实无论我们做酒店,地产、办公还是商业、餐厅等设计,空间的最终服务对象都是人。现在我们做工装设计大多都在满足甲方需求,营销需求,视觉需求,而忽视了终端的用户体验。未来的设计师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借助平台与数据,去收集、了解目标客户的真正需求,与目标客户群建立真正的沟通,与客户共同完成作品,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去精准的实现设计需求、满足用户需求。

针对以上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对设计师提出新的要求,我认为在新一代设计人才的培养上,重点要强化四种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人文精神积淀的能力、把握未来趋势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

毫无疑问,未来信息时代,我们面临大量的知识,也面对不断更新的观念与技术,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要重视对设计师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获取学习的途径、如何甄别信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之所以强调要培养人文精神积淀的能力和把握未来趋势的能力,是因为人文精神有可能催生健康、有生命的创新能力,把握了设计的未来就是把握了设计的核心要素,设计之路才能走的更远。

对于未来型设计师而言,沟通交流能力非常重要,拥有恰当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掌握1~2门外语,让设计师能够更好的面向未来。那么,谁来培养?谁来提供学习的机会?目前国内两种主流培养模式是高校设计人才培养及企业自主人才培养。

1983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首设室内设计系,培养出第一批专业的室内设计人才,到95年后各大高校纷纷设立该专业,到现在,各大高校成为行业人才输送的基地,在推动室内设计行业专业化发展进程中,各大高校功不可没。但由于专业时间较短,各项体系仍不太健全,所以教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在学校学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以至于他们毕业后进入工作领域,不能马上实现身份的转变,需要3-6个月的企业内部培训,才能真正融入设计工作中。

另一个就是企业自主人才培养模式,规范化的设计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自然会比较系统、专业化,但也有一些纯粹追求经济利益的公司,他们对人才的自主培养,可能会从根本上就误导了设计师对设计的认识及其设计观。

如何解决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弊端,10年前,央美的王铁教授,清华张月教授等一批高校学者,他们便率先发起了教学实践改革的号召,在他们的指引之下,我与一批一线设计师,有幸参与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改革中。从最开始的本科生,到2013年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工作站的成立,教学实践改革的范围,正在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院校和设计师加入其中,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亲自指导学生参与项目,让他们大胆的创意与想法有实现的机会,也进一步检验理论学习的成果,让他们真正成长为行业与企业需要的专业性、创新性、综合性人才。

说实话,我们企业是这场教学实践改革的受益者,首先我作为实践导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们教学相长,激发了更多维的设计思考;我们企业目前有4位重要的团队成员,都是来自于教学实践培养。他们进入公司之后,身份的转化及融入度都高于其他毕业生,综合能力更全面,专业能力更强。但这种培养模式目前还只是少数,属于精英培养。另外这种模式也还在持续探索阶段,投入与产出上也遇到一些瓶颈,比如集中这么多资源所培养的学生最终却没有走上一线设计等等,我都还在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

我想如果不从教育这个根源去解决,我们的行业很难去谈未来。所以今天非常高兴,在设计委的年会上,将人才培养作为主题来探讨。设计人才的教育改革工作我依然会坚持下去,也呼吁有更多的力量加入我们,更希望得到协会的帮助,让各方资源汇聚并发挥最大的优势,一起探索更多样化、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方式。

当然,我们不可忽略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作为行业引领者,在行业人才质量把关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设计师资格证认证方式的推行,不仅规范了室内设计企业与行业的准入标准,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端人才的缺口。但感觉目前推广上力度还不够,希望协会能够加大力量去宣传推广,我作为行业的一员,也比将积极响应号召,完善行业的规范化管理,为进一步提升行业整体设计水平出一份力。

最后,我觉得未来型人才培养,最为重要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一个设计作品里面,体现着设计者的思想与品性,只有真正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心存敬畏的设计师,才能做出充满人性关怀的作品。过去三十多年,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整个行业更偏重于商业价值的实现,那么未来,为了行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我认为无论是学校、企业、行业协会,都应更注重引导设计人才社会责任感和设计使命感的树立。


杨邦胜设计集团(简称YANG)是一家享誉全球的大型创意设计企业,专注国际高端品牌酒店室内设计,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并在纽约、巴黎设有办事机构。1997年由亚太著名酒店设计师杨邦胜先生创立,汇聚500余名设计精英,YANG在国际高端品牌商务酒店设计/度假酒店设计/精品酒店设计/酒店改造翻新设计地产商业样板房设计/营销售楼处设计商业办公空间设计/集团总部办公楼设计/5A写字楼设计酒店整体软装设计/地产软装设计等领域取得骄人成绩,并于2018年荣登美国《INTERIOR DESIGN》世界酒店设计公司百大排名全球第五!电话:13392833168


上一篇:传统的滋养和设计的变革成就设计创新

下一篇:不破不立——创新设计成为传统酒店新契机